汉唐家具背后的治木美学
中国圈椅,环抱有情,拱扶有义。
圈椅,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式家具之一,一轮椅圈如天上满月,盈盈皎皎,昭示着中国家具文化的巅峰。
方圆调和,儒雅温润,却又不偏不倚,顺势而为。若将它比作人,想必是一位谦谦君子。
与圈椅的相遇,就像一次默然相对的君子之交。
欲问这位名为“圈椅”的君子,是从何处来?
汉唐匠人与设计师,想要共同寻找答案。
这样严苛的自我要求,其实很少被消费者注意到——但汉唐匠人相信,只有经历过完全一样的风霜雨露、从同一生活环境中生长而出的木料,才具有真正一致的材性。
而这种源出同宗的木性,通过木作相融、契合,往往会带来绝妙的化学反应,使家具成品具有浑然一体的玄妙美感,仿佛一个完整了的生命,在渐渐苏醒。
接下来,被选中的木头,将要面临它的祖辈未尝体验过的高科技考验——干燥。
在这一道工序里,汉唐选用的是意大利进口干燥设备,控温、控时,进行全流程长达60天的木材干燥,稳定材性,对抗开裂变形等问题(了解汉唐干燥工艺)。
比起古时候,通过漫长的置放来脱去木头中水分的笨办法,当代科技的高度,能让这把还未见雏形的圈椅,拥有更坚实稳定的品质。
君子的灵魂,自木作工艺开端起,已然苏生。
中式传统木作工艺中,最迷人的,莫过于坚硬的木头,却可以拥有柔美飘逸的线条弧度。中国人使用家具的同时,也在赏,赏轮廓,赏身段,在人与物的静静相对中,品味无穷的意韵。
既要堪用,又要值得欣赏,这种美妙的线条,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强行拗造型,会破坏木头的内部结构。所以时至今日,汉唐匠人仍选择用整木剖料的古法,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一块完整大料中,像裁窗花一样,按照图纸,将家具的每个构件曲是曲、直是直地“剖”出来。再以充满古老智慧的榫卯衔接,美观而稳固。
那么,莫非我们只是在因循守旧地“复原”吗?
设计师给出了答案——不,我们要用“传统”,做出“创新”。
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在制器时,常须拟人之态,中国古代偏爱的三弯椅背样式,就因此暗合了人体工程科学中坐具对人的脊柱提供的支持和保护功能。
但古与今的区别在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的身体素质在不断发生变化,长高了、肩背宽阔了、骨架舒展了……
所以,设计师搜集了众多消费者的反馈,在详实的数据基础上,对圈椅构件设计进行成百甚至上千次的调整实验,以寻找最适合当代中国人身体的高度、角度、弧度,求出“舒适的最优解”。
不仅靠背板,椅圈与扶手的弧度,座面与赶脚枨的高度,删去传统联帮棍后,一圈、二板、四腿足,这把椅子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历经“千锤百炼”而来,多一分赘余,少一分不妥。
那意韵无穷的弧线之美,由工艺与科技各自执笔了半边。与这般海纳圆融的君子相处,身心皆宜。
有时比起言语,安静地拥抱,沉默着握住双手,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慰藉和力量。
圈椅的美,不止可以目视,还应可以用手触摸到。触手生温,温润如玉,木器对全感官的照顾,是木作工艺美学的至高追求。
于是,接力棒回到了汉唐匠人的手中,圈椅,进入木作的收官工序,刮磨与擦漆。
匠人以纯手工的方式,交替进行刮磨、擦漆工艺,砂纸目数逐级提升,成千上万次同一动作的重复,用耗不尽的耐心小火慢熬。
圈椅由此拥有了温润如玉的触感,这温润又给予了它内敛沉稳的光泽。
当你握住君子的手时,它也在温柔回握。
将传统中式家具经典的结构与工艺美,以时代的眼光进行改良,结合当代技术高度进行呈现。设计师求真求美,不厌其烦地推演;匠人从万里挑一,细作精工。
治木有道,磨砺出一位椅中君子。
用工艺,用创意,用科技,一半传统,一半时代,求一个最优解,描绘出一把完满的中国圈椅。
愿用这「圈椅」敬献生活,温润圆融,往后余生,君子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