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

——

茶室中国,以文化+设计双模块并行的方式展开专题,每一期讲述一个中国文化的侧面——一页中国,每一期呈现一个与中国文化意象的茶室设计——一间茶室

一页中国,我们将摘取历史文化中的某个片段,讲述不同时代的饮茶精神与审美。

而在一间茶室里,我们将这些中国意象与故事转化为当代设计,让美好的中国意象融入当代生活。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2

——上期,我们收到了时节的馈赠,并以之营造了一方露台茶室。这一期,我们将继续行进,收集前人留在自然造物上的诗意。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3

在科学看来,风霜雨雪皆是可以用一众并不复杂的理论解释的天象。

但在中国的语境中,它们的每一次到来、停留与离去,都在人们的眺望与近赏、静思与记录、移情与生情中,被赋予了无尽的诗意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4

听雨,就是其一。

虽不如游山惬意,不若玩水盎然,却因听风听雨,雨上心头,自成诗意。

在诗意的国度里,“听”,比“说”意境更远。身虽未动,心却已远,虽未见山见水,心中却早已盛开山水……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5

听雨的过程,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正如文人常以“晴耕雨读”来描述自己的生活,晴天耕种,雨天听雨、读书、品茶,在物质与精神上自给自足。

时移世易,人们的生活已天翻地覆,这从长空落下的雨,却亘古如一。因而我们有幸,在千年后的今天,仍能品味到诗歌里雨的诗意。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6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7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8

春时,细雨疏疏,万物生新芽,读桃花诗,喝新绿茶;夏时,骤雨初歇,蝉噪蛙聒,夜色茫茫,挑灯默读唐诗宋词,明白“江湖夜雨十年灯”。

到了“巴山夜雨涨秋池”时,触到那雨带来的丝丝凉意,煮壶热茶暖身,发条消息,提醒亲朋,添衣保暖……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9

静听着雨落下的声音,一转眼便又是四季,得趣而不沉湎,怀远而不忧思。

听雨,是一种诗意、闲适的生活姿态,但又不止是一时闲情,而是回到最为当下的心安理得,应不同的境遇,去平和地做当下最适合做的事。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0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1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2

此次茶室的建设落地于福建武夷山一家高级茶会所。闽地多雨,因而滋养得那雄奇山岩间,长出了一蓬蓬天地之灵般的茶叶,也滋养着这片沃土上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3

既然武夷有好雨,我们不妨请它入室来、入杯盏。汉唐设计师以「风雨廊桥」为灵感,营造出了一个兼具玄关门厅、会客厅、茶室与禅房等多功能的茶空间。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4

茶会所紧邻武夷山景区,是一座背山的独栋建筑。前来武夷山旅游、寻茶的游客通常会从大路上的会所正门进入,而在会所背面,主体建筑与山体之间,有一方开放的庭院,与一道延伸进庭院中的独特廊桥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5

廊的两侧墙壁以嵌瓦玻璃替代,入户门设计有格栅与框景窗。

自会所向外走去时,走过标示着自然之界的植物,走过茶桌,走向庭院,走进雨里……而从雨中回来时,则远远就能看见通透的室内,安放着的桌椅窄榻。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6

茶室中央配置如是茶桌椅,如是的名字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方桌,禅椅,极简结构,仅桌角饰着卷云雕纹,来自天然的木色深沉而明艳地碰撞在一起,木纹千姿百态地交织。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7

茶桌两侧留出足够宽敞的人行道,通往庭院的门边摆放逸品罗汉床,根根格栅,空灵飘逸

桌椅与罗汉床的高度都较低,也没有摆放架格或柜藏,室外看室内通透简约,不显冗杂;室内看室外视野开阔,蕉叶垂露,远山空濛,如诗如画。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8

武夷总是或雨或雾。某个下午,山间访茶的人们冒着细雨快步而归,穿过庭院,进门三两落座,一碗肉桂冲开,只消一两杯下肚,高锐的香气顿时蒸干了人身上的那点湿意。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19

雨大了起来,在蕉叶上积聚成小湖,在檐下串成珠帘,流过特制的嵌瓦玻璃,雨迹与片瓦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约会,若即若离,乍见欢喜。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20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21

人们或盘坐在禅椅里、或斜倚在窄榻边,品着岩茶七泡后的余韵,静听着这一场天地间的演奏会,时而如竹笛清啼,时而如鼓点洪鸣,时而如琴音流淌……

或许客人会问起:如何想到要在门厅里做这样一个茶室?

主人便会在茶香里熏熏然答:开了这家茶会所,是给客人喝茶的,但这个风雨廊,则是“躲雨”的。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22

主人经营自己的茶园多年。天气好时,他常在山上忙碌,雾雨倒也罢了,但暴雨往往说来就来,若是能有个及时躲雨的地方,那就不管哪种天气,都有属于自己的欣慰和快意了。

晴时耕种,雨时喝茶。有这一方禅意的桌与一张潇洒的榻作陪,躲雨也就不再是躲雨,而是应着当下的诗意。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23

走向雨中的茶室,让雨声,这自然界的白噪音,成为饮茶时,最好的背景音乐。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24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25

中国有一个成语“扫榻以待”,意为扫除榻上的灰尘,等待客人到来,比喻热情待客。

罗汉床,也就是榻,是中国家具史中承前启后的作品。它既有早期箱形结构的发展,又有来源自梁枋的家具框架结构的更新,充满了中式家具的底蕴与魅力。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26

古时,它常常被摆放于厅堂的正中,代表着中国人社交的最高标准。

在当下,我们发现,以罗汉床的独特形制,它还适合摆放于酒店、会所、民宿、中式或日式餐厅这一类商业营业场所的门厅等公共空间,扫榻待客。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27

入门一张罗汉床,既有待客的尊崇与诚意,更十分实用——可短暂坐下小憩,也可作为等位的场所。配套的小茶几上摆上零食水果、解闷的书籍或提前点菜的pad;针对一些特定文化的场所,罗汉床甚至可以兼顾换鞋凳的作用,在这里换下鞋靴,以舒适的姿态,小饮一杯待客茶,稍后再进入会晤用餐的正题。

用一张多功能的罗汉床,为生活带来些改变。

特别策划 | 茶室中国NO.2 风雨入室来插图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