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茶书院启幕 | 当代「韩熙载夜宴」,复现中国文人雅趣生活
凛冬已至,寒意萧索。行道树簌簌地抖落一地金黄,连路上的车似乎都少了许多。
唯余山脚路边的一处院落中,仍有融融暖意。
门前锦绣繁花,门内衣香鬓影。凑近了些,闻到这院落泛着沉酿了时间的味道,水乡白墙黑瓦的身段之后,隐隐传出弦音笛语。
咿咿呀呀的婉转吟唱罢了,室内亮起暖黄的灯,透过窗看去,朦胧的丝屏后,有窈窕的影子穿行。沉烟婆娑,追着衣角,茶气氤氲,吻在唇畔。

有鸿儒清谈笑语,看名家泼墨挥毫。与好友执茶论道,共亲朋一品艺趣。最雅致的格调里,充满最热闹的新年氛围。
这一切,都让人不禁想敲开门扉,进去瞧瞧,内里的慢时光,内里的雅生活。

汉 唐 序
汉唐作为中华茶文化产业集成服务商,始终致力于以茶为载体,将中国式的诗意带进都市,带到当代。
一只茶碗,一把茶椅,一间茶书院,都是我们对于平凡生活的诗意表达。
正值新年将近,汉唐茶书院揭幕,嘉宾纷至,高朋满座。

在这样一座中国院落里,我们以一场汉唐式的雅集,将古琴、插花、挂画、听曲、吃茶融入小院。
当代的「韩熙载夜宴」,复现沿袭自唐人、宋人的生活方式和情趣。
以此,为“汉唐”作序,为新年作序,为更美好的雅趣生活作序。

长 安 花
琴音铮铮,笛音袅袅。琴与笛共奏的春风意,催得繁花无惧寒冬,迎风绽放,成就一派盛世长安,汉唐气象,拉开茶会序幕。

插花、点茶、焚香、挂画,宋人谓之「生活四艺」。流传至如今,这四艺是茶空间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因此,我们以茶书院的院落为舞台,在天地之间、山野侧畔,演绎一场结合了乐、花与画的「生活艺术」。

宾客四合,艺术居中。乐声从乐师指尖潺潺而出,流淌过房檐,流淌过屋角,绕着梁起舞,最终牵住一双生花妙手,织就花繁似锦。

乐舞花动,美景美人。茶会雅集,天然便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画,是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纪录,将纪录妥善地收藏、展示,是仪式感的来源,是对生活、对来宾,亦是对自己的敬重。
画作挂起,茶空间,苏醒了。
良 辰 赋
良辰美景正当时,茶会进行到了高潮部分——昆曲演出。
《左传》有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而今论起,古典艺术之美不分高下,但人们所爱肉口的吟唱,自然有其独一无二的传神之处:在于似水的柔情,在于犹如太湖石经水流淘洗多年之后的柔和圆润。
一板三眼的纡徐宛转,一唱三叹的呕心沥血,昆曲的柔美牵惹着中国文人的如水情肠。而这柔美,亦来源于空间的滋养。

茶书院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其中枫红竹秀,池清荷举,曲折婉转的回廊与昆曲淡雅细腻的品格两相宜。
人与自然、地域与文化、有限之景与无限写意达到了境界的和谐统一,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传统哲思与美学追求。

无需搭台,不必等待。这朵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幽兰,绽放在汉唐的院落中,近在咫尺。
茶 生 活

演绎之外,还有更亲近的生活——
茶会期间,文艺界大咖们齐聚茶书院,茶叙、作画、插花,让艺术回归生活,其乐融融,何其快哉。

汉唐的「茶生活」,从不只是狭义的茶与生活,更是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态度。
我们由汉唐茶书院出发,重拾中国生活美学,为都市人营造一个诗意的精神角落,为快速变奏的城市留住一块文化栖息地。



汉 唐 茶 书 院

2020年12月27日,首家汉唐茶书院(杭州市上城区大资福庙前106号)正式揭幕。

// 与会各界嘉宾及领导
此次开业典礼暨雅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现场高朋满座。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戴学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展促进部部长陈叙达,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茶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朱家骥,杭州市茶楼业协会会长邱仁明,杭州湖畔居茶楼董事长沈立,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杨九华,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杜如松以及杭州上城区宣传部副部长肖斌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展及汉唐茶书院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祝愿。








// 表演嘉宾
古琴:徐乐奇
花艺:张萍萍
昆曲:方莛玉、施洋
琵琶:戴菱
(按照出场顺序)
// 现场媒体
网易新闻
浙江公共新闻频道
浙江在线
中国蓝TV
特 此 鸣 谢
相关报道: